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骨折

  骨折是骨的完整性,連續性遭到破壞。一般骨折部位會產生疼痛、腫脹、活動障礙,嚴重者伴有血管、神經和臟器的損傷。
  一般民眾在骨折發生的當下會先行到西醫照X光片及行外傷處理、整復固定或手術治療。也有一些閉合性非粉碎性骨折或單純骨裂的病患會選擇到中醫或國術館復位、固定、包紮等處理。
  骨折的癒合過程包含了瘀去、新生及骨合的過程。可分為血腫機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及骨痂改造塑形期。血腫機化期在2-3周內血腫逐漸形成肉芽組織及纖維結締組織,同時成骨細胞增生活躍形成骨樣組織。此期間要加強骨折端的血液循環,清除瘀血凝塊及代謝中的分解產物。原始骨痂形成期在4-8周內成骨細胞增生,骨組織骨化形成新骨及為膜內化骨;軟骨細胞增生鈣化而骨化為軟骨內化骨。兩部分會合,骨痂不斷鈣化而逐漸加強。當其達到足以抵抗肌收縮及成角、剪力和旋轉力為臨床癒合。此期要減少血腫以減少軟骨內化骨範圍,以及提供細胞增生足夠的營養素以加速骨折癒合。骨痂改造塑形期在8-12周內,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漸增生,骨折端死骨清除、新骨形成,骨折部位形成骨性連結。
  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有年齡及健康狀況,以及局部性的斷面接觸、斷端供血、損傷程度、感染及固定和活動有關。近年來研究表明,多種骨生長因子可刺激成骨細胞活性,調節局部成骨。例胰島素生長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因子以及骨型態發生蛋白誘導成骨活性,修復骨損傷。某些因子缺乏,將影響骨折癒合。
  骨折發生及癒合過程中,可能會對機體造成一些傷害,臨床上常見有1.周圍神經損傷:其所支配的肢體範圍發生感覺障礙、運動障礙,後期出現神經營養障礙。2.缺血性壞死:骨折端血供障礙或包紮及動脈損傷導致血供不足可引起缺血壞死,由於神經麻痺,壞死肌肉經過機化後形成疤痕組織以致肢體逐漸攣縮形成爪型手、爪型足,造成殘障。3.骨化性肌炎:血腫擴散或反覆出血,滲入被破壞的肌纖維之間,再鈣化、骨化。或血腫機化後,通過附近骨膜化骨誘導,變為軟骨。4.關節僵硬:長期固定引起周圍軟組織粘連和肌腱攣縮而致關節活動障礙。5.成角畸形癒合。
  為加速骨折癒合及預後良好,我們要注意:1.加速血液循環及加強代謝:局部的長期充血,組織破壞及代謝產物堆積,會造成遲緩癒合或不癒合。2.加強各種營養素:切忌盲目補充鈣質。增加鈣的攝入量並不加速斷骨的癒合,而對於長期臥床的骨折病人還有因其血鈣增高的危險。因此加強功能鍛鍊和儘早活動,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但是骨折病人,常伴有局部水腫、充血、出血、肌肉組織損傷等狀況,機體本身對這些有抵抗修復能力,而機體修復組織,長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腫的原料就是靠各種營養素,也是保證骨折順利癒合的關鍵。3.復位、固定和運動:盡可能做到骨折復位不增加局部組織損傷。復位後做固定可以維持骨折端整復後位置,防止軟組織再受傷及血腫再擴大,保證修復順利進行。但太過會造成局部血運不佳,骨代謝減退,骨質疏鬆及肌肉萎縮,對癒合不利。因此固定骨折而不妨礙肢體活動,再保證骨折不再移位的條件下,儘早進行上下關節練功,使肌肉有一定的生理舒活活動,是局部循環暢通,新陳代謝增加而加速癒合。可達到骨折癒合與功能恢復齊頭並進。4.內外用藥:初期可內服外敷消腫止痛止血藥,一周後組織修復必須有大量的血液供應,可用活血去瘀藥。5.熱敷推拿:拆固定後復健,或關節僵硬及筋脈拘攣,可推拿熱敷及內外用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